曾經一段時間,電視上出現過一個膾炙人口的宣傳短片,短片內容並非創意非凡,亦非畫面華麗搶眼,能叫人牢牢印在腦海中的原因,大概就是播放次數頻密且硬銷得過白的正能量。
短片在筆者印象中是這樣的--男孩們在球場上踢足球,天忽然下起大雨,其中一個男孩想多了,認為個天恨他恨得落眼水,另一個男孩以免他再多愁善感下去,會隨時演變成葬花的黛玉,只好出言安慰,「寫包單」明天會是好天的了!
不難預料的劇情,畫面一轉,樂觀男孩所指的明天果不其然便是陽光普照,原本悲觀那方驚喜開懷,禁不著追問何解對方能料事如神,還記得對方一臉洋洋得意的回答:「希望在明天吖嘛!」
當時感覺,這段宣傳短片最惱人的地方,正是老生常談。誰不知每天該要抱著盼望過活?誰不知凡事不該鑽牛角尖,總往差勁那邊想?
然而近來,筆者身邊認識的人不約而同出現「絕望症候群」。
一位他在某一天,忽然一臉憂慮跟我說:「幸好我比妳大幾年。」往日的他對談論自己年齡之事可是如一般女性般避之則吉,持著沒談到即當未到的原則,因此我很出奇,問對方如何得此定論。
他回道:「那麼我就比妳早死些了,多好!」
聽到此,我立馬打起十二分精神,生怕對方正處於人生低潮,說到尾,我可不想報章上多出一宗自尋短見的新聞。
誰不知他解釋這番話的原因乃是:「現在社會如此動盪,民主追求不用談,連言論都逐漸被打壓,經濟病態般不正常,貧者越窮,富者越貴,居然有本地人沒屋住,早晚連快餐食品都買不起,想起老來又沒足夠保障,再活久一點,不就辛苦久一點,你們這年頭的未來,就更不敢想像……」。
而與另一位有穩定伴侶的她,談及生兒育女的計劃,她耍手兼擰頭。
我出奇:「妳以前不是很喜歡小孩子的嗎?」她指她依然很喜歡,只是,不再打算生。
「現在的孩子都很慘情,沒有正常的童年,除出功課補習和大量不情願參加的興趣技能班外,他們不被允許當回一個平凡孩子的吃喝睡玩,三兩歲時更不是被鼓勵與人接觸、感受與人溝通互動,倒是培養出對牢掌上科技品墮入自我世界的惡習,縱然我們努力作父母的角色,現今社會還是有太多壞榜樣,教導孩子們爾虞我詐、地位權力與金錢比一切重要的錯誤價值觀,我們身處看似文明的社會,快樂指數卻比落後地方還要差,將來世界會否缺乏愛與良善、人類會否變得麻木不仁?試問,怎捨得計劃將孩子帶來世上,害了無辜的生命?」
兩番話,聽得筆者毛管直豎。
不說不知(或是都只是知卻不言),原來對活在這社會中的人而言,這社會早變得灰暗可怖,隱憂惶恐統統埋於心底,發芽生根,絕望的枝葉隨時一發不可收拾的盛長。
需知這堆問題筆者自己也未想得通透,其實不知如何進一步安慰,最樂觀的結果,少不了腦海中閃過那短片內老生常談的一句:「希望在明天吖嘛!」
可惜,筆者的舌頭就是管不著(有時是刻意不管著XD),繼讀書時期好友訴苦,指英語口試時,覺得考官由她踏入門口一刻開始已瞧她不順眼,故處處針對,我聽罷只是淡淡回應:「也許妳生得跟他的前妻很似樣!」後,筆者決定該兩次的安撫任務也如此這般的解決好了。
對他:「別開心太早,你大我幾年,可能你身體健康活到九十,我則未到三十就行出街被龍捲風捲去……」
對她:「除非妳是馬利亞,不然,不幹『那回事』,是最有效直接的避孕方法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