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7.12.13

古典的潮流


潮流,顧名思義,如會漲會退的潮水,又像淙淙隨波而動的流河。
它不會停留於一點之上,後浪推前,循環不止,不倒後退,卻不代表不會在某時刻巡迴到達曾經過之
地。
某類型的音樂可以成為一時潮流,藝術風格、攝影手法、妝容技巧......以至社交禮儀也能套用此二
字。
這二字,說是貶抑,不對,當作褒獎,又不夠水準。
皆因潮流代表著不會長期興旺,熱潮一過,追捧者心思愛情隨即轉落它方,盡其量只能算作花火一
場,「剎那風光」、「霎時燦爛」,再美麗再受寵,都躲不過被冷落丟棄的結局。
最易成為潮流的,莫過國外流入的文化,明星或歌手、電影或笑話、衣著或科技、跑車或居所,不斷
被崇拜追捧,說進心底,還不是為提升自身「見多識廣」的質素,連帶個人品格都看似比人高尚一
等。
整個潮流系統的最大作用,似乎是推廣實踐「自我陶醉」模式,基本上關乎自信心提升,製造潮流的
商家既能得益,買入產品的客人也能享受其中。
那麼,潮流這鬼東西,實用如否呢?
這問題不難解答,不過在之前,先要解答另一問題:何謂實用?
若果「潮流」是一項產品,而上述「副產品」通通是為現今人類所需,或許,它就成了一樣實用品。
潮流已不僅指某一時期出現的某一事件或人物,它具有連續性,帶魚貫的形式,一盞燈火剛褪熄,所
餘灰燼又燃起新的。
擁戴「潮流」的大多會指被稱「古典」的東西古舊兼老土,不合口味,沉悶缺乏創新,然而古典音
樂、歌德建築、偉人格言,仍然擁有更穩定、更具人數支持者。
事關,有歷史的論說、學派,總帶給人更踏實的安全感。
不出奇,「古典」也可能是一項產品,能保持年華、長居歷史上一席位的那種優越,便是它的「副產
品」。
兩者均各據市場一角,間中相抵,卻從沒一個會徹底勝出。
只因人,永遠各有需要。 
在歷久常新的「古典」層面外,「潮流」,早屬於另一種「經典」。

15.12.13

花裏 (In Flower)


我喜歡綣縮著睡在那安全感裡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I like to huddle in the security.

8.12.13

畫 (Painting)

 
他們是我們的畫,
抑或我們是他們的畫?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  

They are our painting,
or we are their painting?

1.12.13

捨得‧不捨得


不捨得
是一個複雜而到肉的形容詞。
也是一個格外刁鑽又難以用其他字眼取代的。
不想放棄某人或物?不想被某人或物拋下不顧?就是不夠貼切。
為某人或事要生要死,直至滄海山逝,又略兼肉麻過火了一點。

不捨得
多麼叫人著魔而扣人心弦的三個字,大概,比「我愛你」和「對不起」,更應得到被深入談論、
理解及剖析的機會。

在我們初生之時,大抵已開始體會這詞;被將粉嫩還似小團棉花的我們呵抱入懷哄睡的媽媽暫放
下我們進嬰兒籃的一刻,我們會得啼哭,在一件尤其情結的玩具給丟失了,我們苦叫。
我們的小時候,沒錯已認識到這詞裡的傷感與心痛。
然而還是得到了長大以後,我們才明白透徹這三字的精粹和破壞力。
當對我們重要的人物從自己的生命中忽然退席,或離逝或暫別,或我們迴身退避或對方受夠撒手
轉背,那種慢慢滲出,卻又漫長煎熬的失去與錯過,沒有方法也沒有靈藥能叫我們持久止住那心
酸與痠痛。
或許,在某些時候,一齣快樂的笑片,一堂三小時的運動課程,一次暢快的下棋時間,可以麻醉
我們暫且忘卻那惱人的折磨,奈何一時三刻之後,感覺逆流,依舊於心頭縈繞迴盪,離事發時期
越近,那回彈的作用還似更甚。

不捨得
這讓人又愛又恨的形容詞。
強大得足夠將人拖陷淵暗的地底下,囚禁於內,還得樂意沉溺於詩意的憂鬱中。澀,仍悠然心醉。

時間絕對可以將之淡化,卻始終沖不去。它不像一堆簡單的污跡,世上並無一種強力沖洗劑能將
之連根拔起;它更像一道疤痕,一條久癒不散的痂,會淡下,可惜傷過的組織難以再逐絲整齊痊
合搭上,一丁點,一小束,戰念品,還是給歷史遺留下來。在獨個寧靜之時、寂寥的夜裡抑甚清
早……隨時重
頭襲來。
唯一的安慰,莫過於在「不捨得」裡面,終究有「愛」存在過。
非必然戀人間的愛情,更多的是親人間的愛情、朋友間的愛情、寵物間的愛情。
沒有過愛,我們顯得爽快灑脫,有了愛情,有了回憶,有了曾經的快樂,化學作用下,才連帶混
合出這副作用來。
沒有絕對的快樂,都沒有絕對的哀虛,總附送著互對的情懷。
天下無不散之筵席,聽上冷酷,倒覺真切。
如果於世上發生的每件事、相遇的每個人、經歷的每一情節,也有其特意的因由存在,那麼,縱
然我們多麼不捨,多麼氣憤,多麼不瞭解明白當中答案,它依舊還是會出現、落在人間裡面。
不相信凡事有計劃與預定的,亦逃不過同樣情況。故此,我們每個,還是得狠狠面對此三個字。
可以如何?其實也不到我們「可以」,說穿了,不就是「唯有」。
或許,在被蠶食至體無完膚之前,我們緊抓著這三隻字的兩手可以稍微張開,再稍微張開,一隻
手掙脫,再一隻手鬆綁,直至一雙手完全放開,完全收回。
兩手騰空以後,我們或能再次感受自由,我們或能用一雙自由的手去作其他的事,專注走新的路,
也確保在新的路上有空出的手去抓緊另一些新的人與物。

我們唯有嘗試,讓結局不一樣。

也許,當然是也許。誰也沒本事斷言和保證。
一天,我們可將「不捨得」,演變為「值得」。
也許,一切為著更美好的對岸。
也許,所有都為著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,更幸福的人,同樣祝福對方亦然。
做到是困難的,說不出那種。不過,亦是唯一能讓我們重得力量,也不致佇立原地稚稚咬舌白等、
徒勞無功、虛度光陰地面對種種悲傷及「不捨得」的最佳悼念方式。